跳到主要內容區
:::

交通通不通 道路規劃須謹慎

發布日期 : 2024-01-02

【記者 林柏蒝、楊邵竤/綜合報導】

片長:8分33秒

近幾年台灣的交通問題不斷被討論,即使執法單位與行政機關做出對策,但肇事率仍然居高不下。考量到法規與教育需要長時間的推動,因此道路的設計與規劃,成為了一個廣受關注的思考層面,我們能夠透過什麼樣的設計,來改善台灣的交通環境呢?

交通問題頻繁 注意力分散成隱患

近年來台灣交通問題不斷,頻繁發生的車禍事件,登上國際新聞的行人地獄,種種現象表明了台灣的交通急需改善。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車禍判決書上寫著「應注意而未注意」,究竟是甚麼原因讓我們的注意力分散呢?從道路規劃的層面來看,我們能夠發現在行車時,經常需要注意很多事物,例如路面的行車標線,隨處可見的速限牌與測速照相,都有可能讓駕駛無法集中注意力。

民眾中正大學學生 林宏恩:「最大的影響肯定是,你在騎乘過程一次要看三個東西,這是一個蠻會分心的一個行為,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也造成蠻大的困擾。」

注意力分散帶來的問題十分嚴重,除了影響行車時的安全,更有可能給駕駛帶來失去生命的風險。

直行車道突變向 行駛困難從何解

台灣的道路設計帶來了許多問題,首先我們能夠觀察到台灣的道路標線設計,各縣市或每個路口的設計都並不相同,在行駛時經常讓人感到困惑。例如行駛到路口時,可能會有偏心式左轉道繪製不恰當的問題,在道路整體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駕駛可能會有壓線行駛而被開單,或是被迫以蛇行、危險駕駛等方式,來符合標線規定的方式行駛。

推動交通改革人士 通勤者之歌:「台灣其實常常不只道路畫到3公尺,會把一個車道畫到3.5(公尺),其實已經有點接近高速公路的寬度。如果它是道路分配的不當,畫成4公尺、3.5公尺這種很寬大的車道,再去畫一個偏心式的左轉道,可能就是在錯誤的設計上,再疊一個錯誤的東西,所以你會覺得說走起來很彆扭。」

偏心式左轉道的設計,對於市區大量車流的緩解是非常有效的,但大多數地方政府並沒有強制的去推動,或是有繪製不完全的狀況發生,導致於在部分的路口想要直行時,駕駛仍然有不得以違規的風險。

推動交通改革人士 通勤者之歌:「偏心式左轉道它其實是路口的設計,它不是新式的標線,做得慢的原因是過去的工程,不重視標線引導(的部分),第一個可能是沒有人會畫,畫出來東西可能也不符合大家的需求,畫出來要(被迫)蛇行,直走走一走壓線,被後面檢舉沒有打方向燈,代表說設計上有一個根本的錯誤。正常的偏心式左轉道,不太會讓你壓線行駛。畫得好的偏心式左轉道,你在那邊是沒有辦法違規直行的,如果直行會走到逆向車道,它需要做兩邊車道的對稱,用這個方式遏止了,在這邊違規的動機。」

超速肇事時常有 適當提醒很重要

道路的標線對於注意力的集中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標線引導能夠使駕駛更加專心、舒適的行駛。但行駛在台灣的道路上,除了路面標線產生的問題,過多的測速照相與速限牌,還有許多讓人眼花撩亂的警告號誌,讓駕駛產生注意力分散,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推動交通改革人士 通勤者之歌:「台灣的狀況就是,它(政府)的確也有做一些告示牌,但那些告示牌,都是無用的告示,譬如說區間測速的路段,動不動就一個牌子,上面寫說這裡有測速照相,你會覺得說這個東西是沒有設計的,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路上的干擾真的是太多了。我們在走山路的時候,一定是直線稍微提速,彎道的時候減速,比較深的彎可能要提前告知,譬如說(告知)通過人,這個彎是比較急的,可能真的要把車速降下來(才能過)。台灣就只看彎道的曲率,沒有參考價值,最後就是只能選擇不看,在這一點它們(國外)真的能做到說,告示牌可以給駕駛有提醒的功能,它真的算過了,真的要把車速降下來才能通過,就會覺得這個牌子是很有幫助的。」

測速照相與速限牌並非沒有存在的必要,但外在的強制力如減速丘、減速標線、道路寬度的縮減,讓駕駛自主減速的成效,會比測速照相來得更好。

推動交通改革人士 通勤者之歌:「工程的減速,譬如說像歐洲的一些國家,最新式的一些設計,它會把斑馬線、行人穿越道跟減速丘結合在一起,行穿線是有凸起來的,凸起來會結合兩邊的人行道,有一個好處是,經過這裡車輛會自然慢下來,確認說有沒有行人,然後再通過,達到自然減速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把道路畫窄,可以侷限駕駛自然的車速。我(行駛)視線受阻礙,就會把車速自然而然的下降,另外一個好處,其實也可以避免摩托車在行駛過程中不當的去鑽車(縫),因為把一個車道畫寬,(摩托車)覺得說這個面積,我過得去,可能用比較高的速度去鑽車縫,(這個行為)對汽機車駕駛來講,其實都是有害的。」

零死亡願景 國外取經或有解

台灣的道路規劃問題雖然很多,但各地方政府也有針對問題去思考該如何解決。例如偏心式左轉道的設立,各地方交通局近年來正積極推動增設,對於車流的舒緩帶來了非常大的成效。

民眾 郭小姐:「在嘉義生活了十幾年,原本都是沒有可以汽車左轉的,就很顯而易見的改變。除了疏散車流之外,就是像如果要上班時間,我可以直接這樣左轉出去,不用在那邊等待,或是(有可能)發生危險,其實是還不錯的。」

台灣的交通環境,近幾年來有許多民間的路權團體爭取推動改革,無論是民間或是政府,同樣是為了零死亡願景而努力,我們不妨參考國外的案例,去思考如何改善國內的交通環境。

推動交通改革人士 通勤者之歌:「日本它們有一個道路構造令,它跟交(通)安(全)的基本法是要互補的,交通安全基本法規範了各級單位的責任,道路構造令有一個具體的規範,讓這些各級單位能夠有施作的原則,不至於說這個養護單位不懂道路設計,畫出來的道路是很危險的,目前台灣就是這個情況是比較嚴重。覺得說如果一個路口一個路口去會勘,可以先把有重大風險的路口先改善,法規沒有訂好的話,真的在一些比較少人關注的(地方),還是有可能繼續發生嚴重的事故,那時候再改也是有點太晚。」

友善良好的交通環境,可以讓我們在通勤時更加安全,如果能夠有效的疏散車流,也能用更少的時間來抵達目的地。影響交通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法規與教育需長時間推動外,道路的規劃與設計,台灣皆有許多政策在短時間推動成功的案例,希望未來台灣的交通能夠更迅速的推動改革,讓用路人有更安全且有效的交通環境。

1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