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多元族群共抵分裂 爭取和平訴求

發布日期 : 2024-05-25

【記者 張凱和/臺北市報導】

變裝皇后妮妃雅(Nymphia Wind)於主講台現身,多元族群於此次運動傳遞理念。【記者 張凱和/攝影】

 

近日朝野勢力於立法院內的角力,使許多關注議題的民眾於5月24日第三度站上街頭。此次運動中,集結了來自各族群的民團與民眾,他們希望各方在表達訴求的同時,能將重點聚焦在議題的討論與立法的過程上,並呼籲民眾莫將衝突上升至族群與社會間的對立。


朝野拉鋸 民怨與民熱

2024年5月17日,立法院內朝野雙方角力爆發肢體衝突,此次事件發酵使關注相關議題的民眾三度走上街頭。然而,民眾的激情雖有效化為行動、號召出一次比一次浩大的人流,卻也累積出相對高漲與激昂的情緒。

民眾自製舉牌聲援,社運現場的口號與標語往往具有很強的情緒渲染力。【記者 張凱和/攝影】

 

分裂與誤解 新二代看臺灣社運

此次社會運動所喚起的,不僅是民眾對於國會議題的關注,更進一步帶出部分民眾在全盤了解資訊前以情緒主導的行動。用行動支持議題並無不當,但參雜過多情緒往往會使焦點模糊。針對此次社運,民間團體新二代留聲機-移民青年倡議陣線(以下簡稱移青陣)於主講台的演講中提到,臺灣的輿論戰不只是「錯誤資訊/假訊息之戰」,更是不同立場的人為了自身利益或既定的歧視與偏見所進行的「片面真實的作戰」,這些半真半假的片面資訊不會讓臺灣社會變好,簡化的資訊、懶人包和情緒性論述只會造成臺灣社會出現更多不理解、更多對立。知名傳播學者管中祥教授也於臉書發文提醒:「『認知戰』的目的,不單是要影響、鞏固你的認知,而是要社會更加的分立與對立。」

 

移青陣更進一步呼籲,民眾的熱情不該只維持在運動上,回歸日常生活之後,更該將熱情延續關心各類議題,關心與自己背景不同、立場不同,可是同樣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用溝通代替仇恨、用理解包容分裂,只有這樣才能永續、長遠地守護臺灣。


移青陣於主講台上宣講,盼民眾能減少衝突與對立,也為多元族群的公平發聲。【記者 張凱和/攝影】

 

低鳴與震動 和緩而綿長的訴求 

同樣在立法院外,非洲鼓的表演者楊子頡自發性的帶著樂器來到現場演奏,從下午三點開始敲打,漸漸地聚集出一群素昧平生的打擊樂演奏者,一同以鼓聲輔佐著這場社運。楊子頡認為,在街頭藉由非洲鼓的低音將理念與訴求傳遞出去,相比台上激烈的宣講更有效率也更為平靜,他深知此次運動會是場長久戰,自己將會透過節奏與低音從旁一直做社運的支撐,而他相信透過音樂的力量有辦法聚集到一群人,這樣的方式對他而言更為合適。


楊子頡(圖中右2)與素不相識的樂手共同演出,在社運中找到彼此的節奏。【記者 張凱和/攝影】

臨時湊成的非洲鼓樂隊吸引來各種族群的人圍觀,不僅傳遞訴求,更能團結群眾。【記者 張凱和/攝影】

 

立場與論點攻防 避免情緒性發言

社會運動中,民眾往往會以不同方式傳遞訴求,但傳遞的前提,是尊重與包容各族群、各立場的主張與論點。溝通是民主的立基,這點無論議場內外都適用,民眾帶著熱情付諸行動時,更該謹慎表達對議題的看法。唯有整合每個人的觀點,才能編織出民意的全貌。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