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山豬吊禁用? 保育與文化的拉扯

發布日期 : 2024-06-10

【記者 黃悅筑、袁婕/報導】

片長:9分43秒

山豬吊是一種無差別捕捉的捕獵陷阱,可能會造成非目標動物傷殘或死亡,但同時它也是部分民眾用以自保或文化傳承的工具。對於是否全面禁用山豬吊,目前政府尚未修法禁止,而推出的替代方案也並未被所有民眾接受,如何找出最佳解方,仍有待各方研擬。

山豬吊易取得 多用於減少農損

山豬吊是將金屬繩索以彈簧續壓式裝置束綁動物肢體的捕獵陷阱,不少農民與獵人會運用此陷阱減少農害。

鄒族獵人協會茶山部落分會長 Voyu Yasiungu:「有的時候原住民的獵人他同時會身兼農民 ,他有的時候是以農業為主,閒暇的時候,他就又回到獵人這個身分,他是農民的時候,他必須去處理可能一些農害,所謂農害就是可能像最近竹筍(季),山豬會吃竹筍、猴子會吃竹筍、山羌也會吃,甚至藍腹鷴也會吃,黑熊可能是比較不會。所以農民在處理這個(農損)的時候,很多時候是用陷阱去處理,不要讓這些動物跑過來吃那個筍,要不然的話,你一年大概只有這個時候筍(收成),可能兩個月的時間,如果你這個(時候)沒有收成,其實(收入)就會差蠻多的。」

山豬吊易誤傷 斷肢問題層出不窮

許多動保團體認為山豬吊除了污染環境外,也可能危害到無辜動物,希望政府修法全面禁止山豬吊。

台灣動物共生聯盟發言人 潘翰疆:「山豬吊本身,它並不是一個傳統的獵具,傳統的狩獵文化,本來就是他們(原住民)有一些獵具、有一些陷阱,是用自然的竹子草繩這樣的陷阱去製作,比較耗工, 有基本的、非常重要的傳統智慧、生態智慧在裡面,他運用自然的竹木,在大自然裡面也會自然腐朽,如果你沒有去處理它(陷阱),它相對的是比較少量的(環境污染),因為它製作上一定比起大量製造、工業製造的山豬吊,它當然需要(更)耗工、耗力,所以它捕捉(獵物)的相對數量也會減少。我們覺得說如果說要以狩獵文化的保育,本來就應該要傳承原來傳統狩獵文化的這一塊。」

台灣動物共生聯盟發言人 潘翰疆:「在農損的那一塊,我們主張的是政府應該要去補助電網圍籬或者是聲光趨避措施,電圍網其實是最有效的,電圍網動物會受到驚嚇,牠就會電到就跳走,就離開了。國外的很多在處理農損的,這是已經有科學實證,(電網圍籬)非常有效可以防止農損。那你既然能夠減少農損,你就不需要造成動物無謂的傷亡。」

甄亮溫馨毛家園園主 黃紹甄:「通常兩隻手都沒有的就俗稱袋鼠狗,丁丁是在我們埔里的一個大坪平頂那邊救援的,牠不是一次兩隻手就沒有的,牠是曾經只中過一隻(手),那就變成三腳狗,可是牠運氣不好牠又中了第二次。」

甄亮溫馨毛家園園主 黃紹甄:「其實這個貓狗中山豬吊的時候,我們常常救援的那個狗狗這邊的白骨會外露出來,牠的原因就是中陷阱之後,綁在那裡大約七天沒有辦法脫困,但是大概七天牠的肉都爛掉了,牠的掌這邊的肉都爛掉了,牠才能夠拉拉拉這樣子脫困。有的是剩下骨頭的時候,狗是自己把它(骨肉)咬斷的,所以它(骨肉)是參差不齊的,然後牠脫困之後,我們就會常常看到路上就很多有白骨一截或者是(斷掉的)手掌。那就是因為牠們都必須要熬過那個七天至十天,讓牠的手爛掉牠才有辦法逃脫 ,很多的狗我們去救援的時候常常都是死在那邊的。」

政府改良獵具 動保質疑聲浪頻傳

林務局目前希望能兼顧農民防範農害的需求,也避免無差別式獵具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嘗試推行改良式獵具取代現行無差別式的獵具。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 許玉青:「目前在我們的野保法修法的部分,是還沒有全面禁用山豬吊,在我們沒有提供更好的狩獵方式,或者是一個防範野生動物危害的方式的時候,全面禁用只會造成這件事情地下化,或者是以其他(更不妥)的方式來去誘捕野生動物,這樣對於動物的傷害反而是更大的。所以在林保署的立場這邊,我們是還沒有希望說全面禁止山豬吊,而是希望說能夠在野生動物危害跟原住民狩獵的一個傳統的需求找尋一個平衡,所以我們才會推廣使用改良式獵具。」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 許玉青:「像這一個已經是第三代的改良了,然後是我們在發給許多像是原民團體或是農民,然後使用後收回他們的意見,有進行改良,這樣子的獵具,其實我們在設計的考量點是想說,它的踏板是12公分的直徑是比較小的,對於像是山羌、山羊、野豬這種原住民傳統狩獵希望狩獵到的動物,就是還是可以抓得到的。但是因為黑熊牠的腳掌比較大,牠踩上去的話其實不會被這個套索所圈住,牠就可以成功脫逃。」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 許玉青:「動物牠在被套到以後,牠在這邊掙扎 ,然後牠不會說越掙扎越緊,牠這樣子還是有個圓弧的活動空間,就是讓動物牠能夠在被套到以後,還是可以保有牠的生命力跟活動力,然後不會被束死、束的很緊。」

除了全面禁用山豬吊外,動保團體希望政府立法進行源頭管制,避免更多獵人持續使用山豬吊的情形。

甄亮溫馨毛家園園主 黃紹甄:「之前林務局有提出改良式的山豬吊,可是結果呢,他的效果好嗎?沒有什麼效果。(就算)洞改小了,小熊的手比較小,牠還是一樣會中,不對的事情就應該禁止掉,而不是去把它改良成什麼樣子的,你就算已經改良過了,它只針對要預防黑熊(誤踩), 可是其他的動物並沒有去保護到。」

台灣動物共生聯盟發言人 潘翰疆:「不只要求禁用(山豬吊),我們希望能夠包括使用、持有、販售、製造產業以及輸出入,我們也正在遊說修法之中,(山豬吊)只有禁用是不足的,我們需要在源頭管制,讓它在輸出入也好,還有製造端就限制住。」

原民遵照狩獵倫理 傳承保育觀念

部分原住民族獵人改以使用改良式獵具的同時,會考量狩獵倫理與生態保育,減低誤傷動物的情況發生。

鄒族獵人協會茶山部落分會長 Voyu Yasiungu:「我們鄒族獵人其實在狩獵的時候,其實都有一個所謂的默契,叫做『einu』,它是一個規範的意思,那它當然不只是只有規範那麼簡單,它其實包含很多人與人的關係,甚至人跟土地的關係,或者是人跟動物,甚至到神靈傳統信仰這件事情的一個簡稱。」 

鄒族獵人協會茶山部落分會長 Voyu Yasiungu:「過去在狩獵的『einu』, 其實就是在放陷阱的時候,你必須先清楚說,這個腳印是什麼動物的腳印,然後他(獵人)可能還會知道說這隻動物的體型是大概多大,其實你知道體型之後你大概可以判定說牠可能公的還是母的,甚至牠是不是小的動物、還沒成年的動物,其實這個動作,你判定、確定好之後,你已經避免了不是在你目標物的獵捕了,這個就避免了他(獵人)濫捕,避免濫捕這件事情。」

理性溝通 找尋各方共識

台灣動物共生聯盟發言人 潘翰疆:「我們覺得公共政策的討論應該是要,基於科學、基於理性跟感性,就是說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而不應該是以網路造浪,而且是散播仇恨的方式去做仇恨跟對立。」

鄒族獵人協會茶山部落分會長 Voyu Yasiungu:「我覺得它(山豬吊議題)很重要的部分,是在這個國家或者是這個主流社會怎麼去看待少數族群的一些狀態。很多時候你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太過中心主義這個概念,就是你很多事情都太多用你的角度去看,台灣有很多不同樣的族群,很多元,所以我覺得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其實應該有更多的聲音出現。誤傷動物這件事情,我也覺得不是一個應該一直有的狀況,我覺得它應該確實要減少,可是你是不是應該要更多面向的去考慮這件事情呢?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

對於是否全面禁用山豬吊一事,各方皆有自己的立場與考量,希望政府與民間團體皆能夠友善地充分溝通,瞭解各方主張,找出最佳解方。
1222222222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