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顛峰時慕名而來 低谷時轉身離去

發布日期 : 2024-06-10

【記者 林柏蒝、楊邵竤/綜合報導】

片長:7分38秒

台灣的電競產業自2012年奪下英雄聯盟冠軍後發展的更加迅速,也受到更多人的重視,在當時可謂說是一股電競熱潮。不過在潮水退去後,產業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發展的問題浮現,那些心有電競夢的青年又該帶著夢走向哪裡。

電玩之路遙無期 當天賦無處伸展

自2012年TPA(台北暗殺星)奪下英雄聯盟世界賽冠軍之後,台灣的電競產業開始加速發展,加上科技進步與電腦的普及化,大部分的人都擁有一台自己的電腦能夠打遊戲,你我生活的周遭更不乏許多遊戲好手。

中正大學學生兼亞洲盃選手 林佑威:「(我目前的實力)60%勝率韓服四百分,差不多可以進職業二隊吧。」

北美UCSD校園聯賽選手 Roger Hsu:「整個加拿大和美國,在推的北美聯賽,全部的大學都可以參與的一個電子競技活動。(我們)都有進全國聯賽,全國聯賽進了前十六名。」

然而許多對遊戲有天賦有熱情的青年並未能如願,沒有辦法參與有規模且正式的培訓過程,到如今也已超過年齡,只能參加業餘賽事。

中正大學學生兼亞洲盃選手 林佑威:「一開始是覺得跟朋友一起玩遊戲很快樂。而不是追求說實力要有多頂尖。到高中就開始慢慢變強,高三那一年打到大師(伺服器前0.5%)。那也是第一次打比賽的時候,才發現打比賽跟一般的積分(遊戲)差滿多的,變成五個人一起溝通大家都是想贏的心態,然後玩不好也會一起賽後檢討,就覺得滿有向心力的感覺。後面到大學就開始持續精進自己就變得越來越強,但就感覺自己跟那些真正很頂尖的還是略顯不足。只能停留在業餘之中,算比較厲害一點的但還是沒有辦法成為最TOP(頂尖)的那一群。」

電競選手其實是個很需要養成的職業,須從小培養,但台灣普遍不認同,家人的不認可、社會的不理解是阻礙年輕玩家追求電競這條路的阻礙之一。

中正大學學生兼亞洲盃選手 林佑威:「感覺家裡人不會允許吧,就台灣電競的環境確實也不是太好,感覺讀書會比較有出路一點,這個就當興趣。」

子不學,老何為 電競專班該去哪

台灣前些年因應電競熱潮出現了高中電競專班,除了基礎課程外,還有提供關於遊戲設計、影視幕前幕後和電競相關教程,培養相關產業人才,也有學生在就讀電競班後成功成為職業選手。不過由於目前產業發展不夠完善,許多地方都尚有進步空間。

前電競專班校隊經理 林嘉儀:「我們班是有一個陳駿鋒,班上好像就只有他比較(在電競上)算是有成就一點。我們有分兩個班,一個是設計部的電競,跟電影電視(的)電競,電影電視的電競會比較偏向剪輯,賽評主播那種。」

前電競專班校隊經理 林嘉儀:「(遊戲技術部分)自己練習比較多,但是學校會去找,學生(遊戲)類型比較多的,去選擇那個遊戲的專家(來教學生)。因為那時候科系很新,進來的一些(學生)覺得這個科系很好過的人,所以我覺得進來的過程可以篩選掉一些人。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是完全純設計課,老師他會有一種感覺說,反正你們是設計課的電競,所以不用認真教你們,(教學)沒有那麼深入。(電競班)他只能當成一個媒介,多認識其他人跟有資源的地方。」

競賽環境的建構 校園盃賽大成功

日前中正大學學生自主性的主辦了聯盟戰棋遊戲的校內盃賽,吸引了許多中正的同學前來參加。也顯示了許多學生對於參與賽場上的競技,是非常有熱忱的。

中正戰棋盃主辦單位 劉育丞:「從去年暑假看到台港澳賽區有舉辦戰棋相關的比賽,那時候就有想到說,那如果自己沒有辦法參加官方的,層級比較高的比賽的話。那如果我自己辦一個比賽,讓自己可以下場參與的話會不會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中正戰棋盃主辦單位 蔡亦宸:「想要給大家一個比賽的機會、切磋的機會、交流的機會,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想玩。我們都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我們本來有想過要找企業拉贊助,也想過跟參賽選手收報名費,說實話比賽要收錢的話,那感覺報名的人就會少很多。所以這次就是我們兩個自己掏腰包湊錢出來。」

中正戰棋盃主辦單位 劉育丞:「我們就是主辦方、參賽者、贊助方這樣。」

中正戰棋盃主辦單位 蔡亦宸:「本來是預計只有四十個人左右會報名,結果實際上報名的人數翻了一倍好像到八十幾個人。」

中正戰棋盃主辦單位 劉育丞:「我們是規定一點開放檢錄,一點多一開放之後,突然湧入一大堆(報名)訊息,那時候雖然比較忙,有點手忙腳亂。事後回想是滿高興的,很多受獎的前八名同學,會說謝謝你們舉辦這個比賽,或是你們比賽辦得不錯,之後會繼續支持我們,還會想繼續參加。就覺得還滿不錯的。」

技術比拼靠民間 大環境未來可期

校際聯賽在運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扮演了職業與業餘之間的重要橋梁。也是許多尚未確定方向的年輕人嘗試可能性的舞台。

北美UCSD校園聯賽選手 Roger Hsu:「大學的競技這件事情在美國是非常的受重視,就像橄欖球、籃球這些。大學聯賽是一個Riot(遊戲公司)一定要去推的東西。所以他們對於大學的賽事是非常的重視。他不是像業餘的或是職業二隊這種可有可無。」

然而目前台灣最具規模的校園電競LSC在2023年九月正式停辦,許多年輕選手們在登上職業賽場前的舞台就此消失。對於台灣電競產業未來的發展帶來憂患。

中正大學學生兼亞洲盃選手 林佑威:「就以(解散的職業隊)BYG為例好了,聽丁特(BYG創辦人)說每年都入不敷出,每年都幾千萬再虧的,但好像大家也沒有比較重視,沒有讓付出有回報的感覺,可能就對於其他人的吸引力沒那麼大。」

前電競專班校隊經理 林嘉儀:「這個產業的主力就是年紀比較小的,你要年紀比較小的就只能去校園裡面撈,但是你今天(聯賽沒了),你在校園裡面撈不到,那你人要怎麼來(職業賽場)。」

不論是學生自辦還是官方舉辦校園的電競項目仍然是電競產業重要的一環,都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年輕的好手們若是想有舞台大展天賦,產業的發展需更加完善。

中正大學學生兼亞洲盃選手 林佑威:「(發展好)感覺會有點機會吧,會去想要嘗試看看的。」

122222999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