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傳統姓名涵義深 取名法規有漏洞

發布日期 : 2024-10-28

【記者 張家語/綜合報導】

今年五月立法院修正《姓名條例》,讓原住民在身分證上可單列原住民族文字之傳統姓名,是原民權利中的大躍進。然而近期有民眾替新生兒報戶口時,被以「名字不在名譜上」為由拒絕,令人質疑戶政機關的文化敏感度不足,且現有規定也未能因應傳統姓名的多樣性。

原住新生命名遭拒 法規缺乏彈性

每個原住民族傳統姓名都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與脈絡,與漢人取名的方式有非常大的差異。但今年九月在台中,原住民作家黃璽Temu Suyan欲替新生兒登記泰雅族傳統姓名時,卻被戶政人員以「名字不在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的『原住民族人名譜』上」為由拒絕,並請他回去替小孩重新命名,令人感到無奈。因為Temu Suyan按照自身所屬文化替孩子取名並無違法,且法規也無規定傳統姓名一定得在原住民族人名譜才能登記。因此本次事件明顯代表著戶政人員的文化敏感度不足,且現有的法規也過於死板,無法因應傳統姓名取名的多樣性。

1

民眾若需登記原住民傳統姓名,可攜帶身分證、戶口名簿、本人相片及申請書至全國任一戶政事務所登記。【記者 張家語/攝影】 

名字不僅是稱呼 更代表血脈與家族

長期深耕原住民文化領域的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童信智教授表示,原住民傳統姓名的命名方式多樣且脈絡深刻,許多不同姓名背後代表的是特定的家族和血緣,並非只是同漢人般,單純地從祖先和長輩一輩繼承姓氏。舉例來說,在排灣族命名方式中,孩子的姓名會由雙親取的「己名」加上住所(家屋)的「家名」組成,例如:Rangalu Taruljayaz。當其他族人看到這個名字時,就能因其家屋的專屬的「家名」,馬上辨認出Rangalu這個孩子是Taruljayaz家的小孩。因此,Taruljayaz不單只是稱呼的一部分,它更直接代表著小孩的血脈與家族。

尊重命名文化 政府可考慮修法

談及Temu Suyan替新生兒取名遭拒事件,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Savungaz Valincinan說:「在法規條文上取傳統姓名的原則是『尊重原住民原本的命名文化』,因此『名字不在名譜上』不該是戶政機關拒絕受理登記傳統姓名的理由,且戶政機關也無權對傳統姓名進行審查。」此次事件發生的原因,除了第一線人員不熟悉相關規定外,可能也是受到對原住民僵化的想像和刻板印象影響,才會陷入「名字不在名譜上」而拒絕受理登記的謬誤中。

2

《姓名條例》第一條之二提及:原住民傳統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俗為之」,說明傳統姓名依原有文化命名即可。【記者 張家語/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至於在異族通婚的案例中小孩如何命名?童教授和Savungaz都分享,通常孩子在生活中會有兩種來自雙親不同族群的傳統姓名。當小孩在面對不同族群的家人朋友時,就會使用對應族群的傳統姓名,雙親來自不同族群並不會對小孩日常使用姓名造成大困擾。然而,目前我們的法律規定無論有無取漢名,都只允許原住民在身分證件上列出一個族名。對此,童教授認為依照現代愈來愈多異族通婚的趨勢,未來是否開放在身分證件上列出兩種不同族群的族名,是政府可以認真考慮的修法方向。

3

Savungaz提出,漢人甚至都可以改名叫「鮭魚」了,原住民的傳統姓名有什麼理由要被更嚴格地審查呢?【記者 張家語/製圖】

命名遇阻  可要求被拒書面證明

原住民的傳統姓名十分多變,有時登記傳統姓名遭拒或許不是戶政機關刻意刁難,而是政府對於第一線人員的法規布達不夠完善。未來,若有民眾再遇到相關事件,Savungaz建議當事人可以請戶政人員開立遭拒理由的書面證明,作為後續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之依據,以利獲取行政救濟的資格。

瀏覽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