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還在戰類組? 突破文理分科框架

發布日期 : 2024-04-29

【記者 曾富謄、楊澤恩/綜合報導】

片長:7分29秒

臺灣的教育制度在高中會將學生們分成不同的類組,也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就讀。但現今在許多網路論壇的論述中,能看見不少「戰類組」的言論,令不同的學科知識間似乎產生了高低貴賤之分,而這種相互比較、分別和攻擊的情況可能會造成許多問題。

目前臺灣的學制裡,普通高中在一年級升二年級時會讓學生們選擇不同的類組、班群,不同分組除了在授課科目及內容的比重上有所差異外,也會對應到大學升學時的不同領域。一般來說,人文社會、商管、法律等學科會被歸類為文組;理工、醫藥生物相關的領域則會被劃分為理組。文理分科的架構就此形成,但也悄悄地埋下雙方互相比較、攻擊的火種,點燃了戰類組的風氣。

專業化下的分科 戰文理的成因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洪靖:「基本上我覺得文理分別這件事情,是整個社會從西方開始邁入現代性以來的一個結果,就是所謂的專業化。專業化就是說每個人都只做自己專門的事情,所以在專業化的趨勢和風潮之下,自然就會把事情做不同面向的切割。」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其實它(戰文理)確實有幾方面原因,比方說(透過)網路的平臺其實大家的溝通比較方便一點,所以裡頭當然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聲音。但是另一方面,在過往的那個年代,其實科技滲入我們每個人生活的那種程度,可能跟現在比起來還是有一點點落差。也就是說,這個年代科技的影響其實是更加地全面。所以我們那個年代也許就會有戰文理這樣的事情,但是不會像現在,感覺這麼普遍。」

二元思維的缺失 世界本無分類

學科的分類和戰類組風氣的形成,受到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等因素的牽動,但時代的演進也對這種區分方式帶來了挑戰,並凸顯出它可能隱含的問題。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所謂的戰文理,它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區分你我,這件事情理應在這個時代應該要越來越少才對。我覺得這個時代裡頭,知識互相滲透或者是互相融通,其實那種機會是越來越大,而且那個需求越來越大。當你在用這種很截然的二分法的方式去看待一件事的時候,它必然一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偏頗。最嚴重的當然就是說,我們恐怕沒有辦法對一個社會所發生的問題,有一個比較完整而全面的解決方法。」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洪靖:「自然世界或真實世界其實沒有在跟你分文理,我們是為了方便才把你(知識)做文理的區分。像前陣子一個地震的發生其實涉及非常多的面向,包括國土規劃、大樓建築的技巧,還有政府的政策、怎麼救援,所以我的意思是說一個事件的發生,其實所有的面向都(包含)在裡面。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在講跨領域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很有趣而且有點弔詭的狀況,就是我們把所有東西都切完,切成很多領域之後說我們來跨(領域)一下,那我就覺得這其實有點反過來了。跨領域這個想法,我其實不會說它是一種創新,我反而會說它是一種回復原本知識或是做事情該有的狀態的一個方案。」

科技時代的挑戰 文理知識的融通

而隨著科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它所帶來的挑戰也促使傳統分類框架中的不同學科相互結合,更可能產生新的科系或是學院來回應各種需求及社會問題,突破了以往文科和理科各自為政的局面。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就好比說在金融的領域裡面,我們可能也需要有數位科技去裡頭進行相關的協作,那你有沒有辦法去找到有一個人,他很懂資訊工程方面的知識,但他平時對於金融或是商業他同時也非常關心?你必須要有類似像這樣的人,他開發出來的系統,或者是他所建構的某一些想法,可能才能真正讓所謂的金融科技能夠在裡頭生根。那到底這樣的一個科系它要被擺放在工學院還是管理學院?我們這個年代就經常會遭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那原因就是因為它彼此互相的影響已經是太明顯了。那更不用講說像人工智慧科技來之後,那它應用的場域這麼地廣泛,假如跟社會科學比較有相關的話,包括人工智慧在人類社會的使用裡面,我們有好多的倫理跟法律的規範事實上都不完整,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有法律的專長或是倫理學家,能夠對這個議題有非常好的掌握,那同時讓我們能夠在各種法規上面能夠把它制定得更加完整。」

接納不同知識 對話與合作的可能

文理知識的結合運用,除了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外,如何在不同專業領域之間建立溝通和理解也十分重要。而接觸、瞭解不同知識的意願可說是這種跨領域對話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教育制度對此造成的影響同樣值得注意。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其實我們的知識體系裡頭大家並不會去區分說誰的知識是比較高階、孰優孰劣,它有的只是知識屬性的不太一樣。今天我們假如是文組(口誤)科系的同學,你想要多瞭解自然科系的東西,你也要試著用他們的方法去進入到他們的知識場域去。你不一定要直接從一樓能夠上到第二十樓,但你至少能夠上到一、二、三樓,你就會擁有能夠跟他們的知識做對話的某種能力。理工科系的同學,當他們在面對這種社會人文的知識的時候,他也要知道這種知識屬性的不一樣,所以必須要能夠謙虛地去理解這樣子的知識它的成因是什麼。」

國立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洪靖:「我覺得(文理組學生)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是喜不喜歡或接不接受數學。我覺得臺灣的狀況基本上就會是我不喜歡數學或我不擅長數學,我就去讀文科。臺灣學生,尤其是文科,之所以不喜歡數學,我覺得除了數學本身當然不是非常可愛,這大家都承認,不是非常可愛之外,我覺得第一線學習的現場老師怎麼教、還有同儕對數學的態度是什麼,我覺得其實有滿大的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我們的教育裡頭至少不應該讓大家只喜歡某些科目而非常害怕某些科目。適才適性是重要的,所謂的適才適性它就屬於說其實我某些科目裡頭我有強項,於是我把這個強項拔擢出來,而讓他能夠針對這個強項去發揮,這就是適才適性。但他的弱項,那個弱項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讓他的弱項變成是他痛恨的一件事情?他假如痛恨他的弱項的話,我們的教育就有問題。」

或許在高中階段文理分流後,我們便很習慣於這種學科分別的框架,甚至出現對立、戰類組的情況,然而同時重視與接納不同的知識體系與它們所具有的特質,並尊重、學習彼此的長處,才能夠更好地相互合作,從而面對現實社會中的種種挑戰。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我們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多開幾扇窗,但千萬不要用開一扇窗而關上另外一扇窗來交換。」


 

瀏覽數:
:::